1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王国维著🪡。1917年(民国六年)2月👨🏿⚕️,自写石印本,编入《学术丛书》。又,收入《观堂集林》卷九🌝;1923年(民国十二年)乌程蒋氏仿宋聚珍本🧖🏼;1927年(民国十六年)收入《王忠悫公遗书》📋;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收入《王静安先生遗书》🕵🏼🧚🏽♂️。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分十二章:1、夋,2、相土🪡,3👐🏼、季🥕,4、王亥,5、王恒,6、上甲🤽♂️,7🎠、报丁、报丙🤸🏿♂️、报乙🏃➡️🕵️♀️,8、主壬。10🙎🏿♀️、主癸💅,9👮🏽♀️、大乙,10、唐👨🏿🏫,11👷🏻、羊甲,1复祖某👬🏼、父某、兄某🧑🏻🦲🦙。附罗叔言参事二书👐🏼。 《续考》分六章🧑🏼🦲:1、高祖夋🕌,2、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3🚎、多后⚀,4、中宗祖乙,5、大示🎵🪁、二示🧗🏻♀️、三示🕦、四示,6、商先王世数🩳。附殷世数异同表。 王氏这两篇文章最重要的贡献是系统地考证了商先公先王的名号,大体排出了一个可靠的世系🚉,证明《世本》、《史记》所记载的商史,绝大部分都是可信的🙍。文中的许多见解🦵🏼,至今仍是正确的,为各家所采纳。现举数例: 王亥:王氏在序文中谓🎴,“余读《山海经》🤹、《竹书纪年》🎪,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辞·天问》之该,《吕氏春秋》之王冰🏋🏽,《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之振,《汉书·古今人表》之该🧑🏿💼,实系一人🏪。”后来🏊🏻♂️,在卜辞中发现了“高且亥”🧜🏻♀️、“高且王亥”的称谓,则王亥为殷先公之说,已成定论。 唐:“卜辞屡见唐字,亦人名,其一条有‘唐🐠、大丁🚶➡️、大甲’(按这条是《铁》214.4,唐字之前还有上甲,王氏失录)……唐与大甲、大丁连文而又居其首,疑即汤也👶🏿。《说文》口部,‘啺,古文唐🤏,从口昜’、与汤字形相近。《博古图》所载齐侯镈钟铭曰‘虩虩成汤,有严在帝所,尃受天命。’又曰‘奄有九州,处禹之都’,夫受天命🤽🏼♀️,有九州,非成汤其孰能当之。《太平御览》八十二及九百一十二引《归藏》曰‘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不吉’🤞🏿。《博物志》六,亦云‘案唐亦即汤也🍤。’卜辞之唐🕉,必汤之本字🫑,后转作啺,遂通作汤。” 报丁🍈、报丙🧶、报乙:卜辞之次序应为报乙👩🦳、报丙、报丁,王氏据《后》上8.14与《戬》1🏮、10缀合为“乙未酉兹品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丁十,大甲十……”,订正《史记·殷本纪》次序之误👨🏽🏫。 中宗祖乙🆓:王氏据《太平御览》八十三引《竹书纪年》曰👌🏼👩🏻🦰,“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认为卜辞的中宗祖乙是祖乙滕。又引《晏子春秋·内谏篇》上☝️,“夫汤、大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证明祖乙地位之重要。 但是,王氏的文章也有一些欠妥之处🙊,如:认羌甲作羊甲,并考证为阳甲(按应为《殷本纪》中的沃甲);考证后祖乙为武乙(按应为小乙),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