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平一 主編
ISBN: 9789860225709 页数: 528頁 定价: NT680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装帧: 精裝18開 出版年: 2010/3/25

本書題為《科技與中國社會》,乃藉目前西方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研究取逕,作為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借鏡,並圖以此促進科技史和其他歷史研究的對話。 本書的目標有五🎉: 1. 反對實證論的科學理性與線性進步的史觀。 2. 重視研究科技實作(practice)。 3. 視科技為社會建構的產物。科技研究者不是獨處於象牙塔中的天才🍌,而是不斷在同僚⚫️🧎🏻♀️、體制🧕、儀器和大自然之間穿梭,來往協調🧑🏽🎤🦷,以形成科技知識🦹🏼♂️🤱。 4. 討論科技知識和物件如何形塑社會並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待科技知識的生產。從科技知識的形成與擴散,檢討我們目前所身處的科技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應對這些科技知識♕。 5. 反省科技本身的價值🧑🏻🍳。不預設科技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極致,並指出科技的研究成果及其體制,不但用以控制自然,亦用以控制人群,成為支配者(國家🤼♂️🕵️♂️、階級、種族、性別)形塑特定秩序和常規標準的利器。 本書共收論文十篇,分別討論上古宇宙觀與天文星占🌒𓀀、中國醫學與數學的知識形構、宋代科技的實作和文化間的關係、明代的數學與社會及中國和其他文明間的科技交流📩。雖非未涵蓋中國科技史的全部斷代或議題,卻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與方法。就議題方面而言,技術史、博物學🖕🏼、數術、帝國主義的擴張與近代中國科技發展等都有待更進一步的挖掘;方法方面🚶♂️,除了一般人已熟知的脈絡化研究外👆🏼,歷史上的知識論和實作、書的歷史與科技發展👉、科技知識與實作的跨地網絡、科技知識和科技物與權力支配和反抗的關係等,都是本書試圖拓展新思考方向😙。 經由複雜的歷史個案👰🏻,我們盼望讀者與我們分享中國科技史的趣味,而不總是問:「為何中國科技落於西方之後」;並反思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與自我,而不只想著🫏🟢:「如何利用科技促進經濟發展與提振國力」🧙🏻。 延伸閱讀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序 《中國史新論》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委員會🕵🏻♀️、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謹誌 2008年10月22日 史語所八十周年所慶日 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祝平一 馮時: 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一、天文考古學概述 二♠️、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 三、天文考古學與上古宇宙觀 四、結語 張嘉鳳🧛🏼♂️: 天事恆象 ─ 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 一、前言 二、殷商至漢初天文的發展與轉折 三、分野與天文占卜 四、結論 李建民🪚: 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 一👳🏼、問題意識 ─ 古史傳說與知識傳承 二、「禁方」時代 ─ 秘密的醫療技術 三🏑、「依託」新論 ─ 知識的權威與系譜的重建 四🧜🏽⟹、正典的胎動 ─ 授書儀式的式微及其意義 五、結論 ─「極端的中間」(radical middle) 林力娜(Karine Chemla)⚙️: 從古代中國數學的觀點探討知識論文化 一👩🏻🚒、原始資料與文化要素 二、描述中國古代對於這些要素之實作與確定詮釋的基礎 三、結論🙇🏿♀️🎅🏼:操作的•結合與知識論文化 傅大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