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最近徵求一名教授,來了一百多名博士應徵,其中不乏留學英、美、德國知名大學🧛,有人還當過大學學院院長📃,讓系方嚇了一大跳👴🏽,辦公室角落堆放四大箱資料,全是博士寄來的履歷☄️🗽。
國立彰化師大一名教授出缺,校方設下須曾在國際學術期刊(SSCI)發表論文的門檻,但投遞履歷的博士應徵者仍逼近百人🚭。
清大與交大向來是博士求職的熱門標的,清大副校長葉銘泉、交大教務長林進燈表示,各科系研究領域不同,應徵者有多寡,平均一個職缺🌙,有卅名以上博士應徵是常態,熱門系所最多曾經上百人🗿。
「數字會說話!」教育部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全台博士生一萬三千人👰🏽♂️,九十八學年度全台約三萬三千多人,十年間博士人數快速增加。
彰師大副校長郭麗安說,大學教育過度開放👦🏼🫳🏼,高學歷、高失業率時代來臨;某私立大學張姓助理教授一針見血說,博士應該是菁英教育,但現在轉為「普及」教育,甚至變成「推廣」教育…♕。
他引用學界目前的順口溜形容博士難找工作的現況,「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
「現在有卡到位子就偷笑了😫!」嘉義某大學林姓專任助理教授說,這年頭就算頂著留美博士學歷,也很難找到頭路💇🏽;有知名國立大學博士流浪了七、八年😬,一直找不到正職教授,只能當兼課講師🙇🏿。
像他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校「蹲」了五💇、六年,被指導教授當「小弟」使喚🧜,好不容易取得學位😶🌫️,「出社會卻教職一位難求!」
「我從服役時就四處投履歷,投了七、八個月才卡到現職🧜🏿,竟還要幫學校招生拉學生」,他常懷疑「我念博士有什麼用🦸🏻♂️?」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指出,教育部很難只對博士班名額進行控管,因為有新興領域需要培養人才,但有的人數過多的領域,委員進行專業審查時會從嚴。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十年來,全台博士生劇增2.5倍,其中不乏頂著國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光環的菁英,卻在返台謀職時成為「流浪」博士🫶🏼,即便順利「卡位」成功🌠🔜,仍必須負責招生🤘🏽、推廣等和專業無關的行政事務。
菁英教育出現「便利商店」化現象↙️🏊,愈來愈多擁有博士學歷的菁英想在畢業後「學以致用」,但國內教職卻一位難求🏇🏻。某大學助理教授無奈表示,原本應該是菁英教育的博士,卻變成「普及」教育,甚至變成「推廣」教育😌,他調侃地說,套句現在形容博士找工作的五要件🤹:「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博士有卡到位就要偷笑了🤏。
包括國立彰化師大、嘉義大學等熱門科系徵求教授🦿🗓,一個職缺都有上百位博士生搶著應徵🕊👳🏼♂️,其中不乏留學美、英、德國知名大學者,嘉義大學企管系徵求教授🙇🏿♀️,更來了一位曾經當過大學學院長的博士,讓系方嚇了一大跳,堆成厚厚一疊裝成四大箱的博士應徵履歷,讓負責整理的大學生也很驚訝。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自88學年度至98學年度,十年間畢業的博士生從13,000人增加到33,000多人,成長約2.5倍🈴。但高學歷卻造就出高失業率🫠,一名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表示🫵🏼,這年頭就算是留美博士,也很難在謀求教職時「稱心如意」,有知名國立大學博士一直卡不到正職教授,只能繼續當兼課講師,就算好不容易卡到位的博士,也要「兼差」幫學校做招生🏋🏽♀️、推廣等行政事務🛃。
某國立大學專任助理教授說🚴🏻♀️,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校熬了五、六年🤽🏻♂️,被指導教授當作「小弟」使喚👀,好不容易拿到學位👧🏽☂️,出社會後教職卻一位難求⏱,讓他常常懷疑:「念博士有什麼用?」
對於博士生劇增現象,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指出👼,教育部很難只針對博士班名額進行控管,因為有不少新興領域需要培養人才,但仍有人數明顯過多的領域👩🏽🦳,委員進行專業審查時將會更加嚴格把關。
找工作不容易,調查顯示🚋,北京大學生求職心態轉趨實際👩🏿🏫,約有兩成受訪者願意接受零月薪,時限最短1個月🛌🏿,最長可達半年🤜🏽。
這項「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由中共北京團市委、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富达聯合發布,京華時報引述調查結果。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富达主任熊漢忠說🧑🏭,調查樣本為北京各大學學生,計5300人🥥,調查採問卷或電話訪問方式🙋♂️。
報告顯示,今年大學生求職心態更為現實,願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達20%,去年只有1.2%。
除了大學部學生,碩士和博士學歷的受訪者也有一成以上表示接受零月薪。
接受零月薪的時限最短為1個月,最長可達半年。
許多受訪者表示👨🏼🏭,接受零月薪,主要看工作是否能有效提升能力、累積經驗,或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利於長遠發展👨🏿🎨。
熊漢忠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已經有所改變😳,「這充分說明大學生的求職心態比以往更靈活👰♀️、現實。」 990524
有企業要找台大碩博士生提皮包、買便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嗆,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企業用人,必須想想自己是否該盡一下人才培育責任🤽🏿。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也表示,學生畢業後就業「不可能無縫接軌」💣💁,企業一定要花時間培訓,不要以為可直接用🥏。
教育部統計,八十八年國內大學碩士班學生五萬五千人、博士班一萬兩千人✉️👨🦯;九十八年🩴,碩士班十二萬三千人🫄🏻、博士班三萬三千人🥔。十年來雙雙成長一倍以上。
也因此,碩士生滿街走、博士生不再高貴,更面臨找不到工作的情形🛑。現在有大學已開始裁員教師🦴,剛拿到博士學位者想進大學教書,非常不容易。
面對碩博士生過多現象,何卓飛表示,教育部已在控制不讓碩博士生人數繼續成長,大學必須在總額內調整,不能增加招生名額🧣。但他也強調,大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職業訓練所。
對有企業表示要找台大碩博士打雜💝,何卓飛相當不滿表示,在人才培育上,這些企業應想想自己該負擔什麼責任,如果只是一直怪教育,很不公平☔️。吳武典也說🧧,這家企業「太過分了」、「簡直在欺負台大」🚴🏿。
吳武典表示,企業如果只是想找人開車、買便當、幫老闆提皮包,不用到大學找🧛🏿♀️,找中小學畢業生就可以。大學教給學生的是博雅教育🦡,企業要用特定專長的人,剛大學畢業的人通常無法法勝任,企業一定要花時間培訓🦏。
吳武典提醒,學位不是就業的保障🤾,要讀碩博士學位,要想清楚自己想達成什麼目的🎀。如果只是要一份工作,那去考證照、學一技之長,比讀碩博士學位有用。有人認為讀博士未來就該進大學教書,他說「夢該醒了」🧔🏻♂️,這樣的想法現在愈來愈難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