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网絡,有興趣之同好🚵🏻♀️,請自行取用⚰️。
补(21-23)
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一辑)
绍兴方言中表处所的助词“东*”、“带*”👱🏿♂️、“亨*”王福堂 1
连城方言的动词重叠 项梦冰 12
宁夏中宁方言“-子”的语法功能和特殊变调 李倩 33
北京话中的“耳朵” 颜庆胜 48
《新华字典》实词释义研究 万艺玲 62
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 [法]贝罗贝 99
语词札记十则 孙玉文 123
从《史记》🕓、《金瓶梅》等看汉语“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呂东兰 143
南宋已“平分阴阳”补证 李无未 174
元曲假借字的音韵研究 宋蘅 182
百年来汉藏语系谱系研究的理论进展 陈保亚 208
汉字形音义的广义语言学解析 沈炯 244
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二辑)
《王力古汉语字典》申音记 唐作藩 何九盈 1
《时要字样》研究 刘燕文 25
“子弟书”用韵研究 熊燕 49
中古汉语重组研究 沈小喜 69
楚大府镐铭文新释 李家浩 94
“有孚禺页若”考释 裘文君 102
《高僧传词汇研究》 王小莘 126
上古汉语“既”字的意义和用法及汉语实词虚化问题 杜海涛 153
北京口语中的“着” 刘一之 164
重新审视“基本词汇”问题 石安石 176
汉台关系词生母有序对应规则表 陈保亚 186
汉语单字格局的语义构造 叶文羲 226
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三辑)
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 1
内动、外动和使动 36
也谈古汉语“夺之N的结构及变换分析 51
关于《昌氏春秋》句型研究的若干问题 63
从《吕氏春秋》看上古汉语的“主·之·谓”结构 83
高难度语副词形成我刍议 99
助动词“得”的产生和发展 122
《朱子语类》中的结果补语式和趋向补语式 145
论《龙龛手我镜》音系及其性质 177
论《群经音辨》对《集韵》的影响 197
论顾炎武的古音学说 258
从《说文解字》谈汉语形声字发展 268
韩汉拟声摹态词的异同与语言的类型差别 283
[此主题已被 海天 在 2009-8-26 22:16:18 编辑过]
===================================================
语言学论丛 (第一辑)
===================================================
前言 编辑委员会 3
汉语被动式的发展&王力 1
论初期处置式&祝敏澈 17
从“弓”“矢”谈起--关于汉语基本词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天锁 34
韩愈在文学语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郭锡良 51
劳乃宣的《等韵一得》&未迟 74
《说文》阅读一得&向熹 98
关于划分词类问题的考察&黄伯荣 113
论向心式--现代汉语构词法研究&吴竞存 130
从现代汉语外来语初步分析中得到的几点认识&张清源 149
略论词组&李兆同 170
苏联学者关于风格学问题的讨论&高名凯 186
语文零译两篇&周达甫译 211
===================================================
语言学论丛 (第二辑)
===================================================
关于文字改革的问题&韦慤 1
关于唐代方言中四声读法的一些资料&周祖谟 11
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补语&祝敏澈 17
论《郑笺》语言某些副词词尾问题 (波兰)&金思德 31
《世说新语》中副词“都”和“了”用法的比较&李行健 73
《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向熹 84
论“把”字句&梁东汉 100
对现代汉语词的多义现象的观察&刘镜芙 120
略谈汉语方言研究&袁家骅 133
论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普通语言学学派介绍之一)&岑麒祥 145
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 161
关于确定汉语动句主语的标准&宋采娃 169
===================================================
语言学论丛 (第三辑)
===================================================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总论)&王力 1
现代汉语语音规范问题&王力 10
文字改革问题和正字法(文字规范)问题&魏建功 21
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林焘 48
绍兴话记音&王福堂 73
海南岛“军话”语音概述&詹伯慧 127
汉语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点问题--答夏延章先生&高名凯 150
谈谈音位学的理论&甘世福 160
社会方言&保·斯多依柯夫 177
===================================================
语言学论丛 (第四辑)
===================================================
北京大学1959年五四科学讨论会讨论汉语实词分类问题的报告和发言 1
报告🍯:汉语实词的分类&王力 2
发言:&傅婧 石安石 史锡尧 吕叔湘 郑林曦 周斌 周祖谟 高名凯 朱德熙 赵世开 郭锡良 张志公 (以下书面发言) 邓懿 杜松寿 岑麒祥 林焘 袁家骅 葛信益 魏建功 卢甲文等 23
湖南洞口县黄桥镇方言&唐作藩 83
湖南双峰县方言&向熹 134
语言风格学的内容和任务&高名凯 172
现代汉语的词根和附加成分&张静 211
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与苏联语文科学的任务&维诺格拉多夫 215
我们的任务 苏联科学院语言文学部学报1959年第1期社论 238
===================================================
语言学论丛 (第五辑)
===================================================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王力 3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周祖谟 39
读杨树达先生《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札记&吴小如 71
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若凡 99
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问题&岑麒祥 131
房德里耶斯的语言理论&叶蜚声 147
僮语/r/的方音对应&袁家骅 187
“的”的分合问题及其它&陆俭明 219
怎样确定同义词&王理嘉 侯学超 232
鲁迅炼词设譬的特色&张雪森 250
===================================================
语言学论丛 (第六辑)
===================================================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王力 3
《诗经》叠字&曹先掘 16
《诗经》里的复音词&向熹 27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唐作藩 55
汉语纂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郭锡灵 64
杜诗词语札记&蒋绍愚 94
说“哥”&胡双宝 128
“畀”字补释&裘锡圭 137
德·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遗作 148
“还”和“更”&陆俭明 191
词的义项有无与分合问题&石安石,王理嘉 210
鲁迅杂文的讽刺语言艺术&潘兆明 222
语言功能变体和文学体裁&刘叔新 251
===================================================
语言学论丛 (第七辑)
===================================================
五代刻本《切韵》及其生母的读音&周礼谟 3
近代汉语-m的转化&杨耐思 16<
多謝海天兄提醒
不客氣…
(24辑)
(25辑)
(26辑)
上古汉语的构词问题——评Laurent Sagart🔑: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先秦联绵词的声调研究
试论“於”字声调的不规则演变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
北京话儿化韵的产生过程
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e>ia、o>ua音变
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
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
“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
——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
汉语动补结构来源的句法分析
唐宋时期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卜辞“雉众”补释
《诗经》“友生”解
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考
普通话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
一二三
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
《汉语大词典》的一条书证
稿约
(28 辑)
王力先生的“谐声说”
上、去二声源于韵尾说不可信
关于“去声源于尾”的若干证据的商榷
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
试谈汉语历史词义的系统分析法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考释
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
从汉语史看“多”“少”直接修饰名词问题
“大叔完聚”考释——兼论上古汉语动词“聚”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其演变
论“X着”的词汇化
“把”字句的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
汉语“韵律词”的界定
试论汉语的声调和节奏——从胡乔木的提问谈起
客家话古非组字的今读
应山方言ts/ts变异研究
常德方言的“它”字句
闽南漳平方言的“仔”化变调
《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读后
答丁邦新教授
何谓客家话?
(29辑)
纪念岑麒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徐通锵
纪念敬爱的袁家骅先生 王福堂
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 何九盈
论音义互动 潘文国
汉语语义范畴的层级结构和构词的语义问题 叶文曦
时空域💆🏻、支点和句子 张新华
《韵籁》声母演变的类化现象 竺家宁
明末官话调值小考 [日]高田時雄
韵书残卷P4871考释 尉迟治平
赵与时《宾退录》射字诗声韵问题探讨 张民权
《山门新语》与清末宁国徽语音系 高永安
先秦汉初汉语里动词的指向 徐 丹
关于《左传》动词“伤”的义项判定规则 张 猛
近代汉语中表自指的结构助词“的” 刘敏芝
近代汉语中副词连用的调查分析 杨荣祥
“对着”的虚化过程及其语法地位 储泽祥
趋向动词“来/去”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李 明
广义配价模式与汉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规则 詹卫东
台湾闽南话移动动词“走”的多义性及概念结构:
语义延伸的途径 刘秀莹、连金发
试论“虚假字义” 杨宝忠💗、张新朋
由《诗论》“常常者华”说到“常”字的隶定
——同声符形声字通假的字形分析 虞万里
(30辑)
编码的理据性和汉语语义语法形态的历史演变
——附论语言结构异同的比较研究与语言理论建设
再谈“有界”与“无界”
DiscourseConstraintsonVerbPhraseDeletion
共性探索背景下的汉语句法研究
——谈谈如何从个性中分解、提取共性规律
从焦点理论看汉语分裂式判断句的生成
语速特征及其变化
普通话节律组织中的局部语法约束和长度约束
“完成”类动词的语义差别及其演变方向
唐宋时期“比”字比较句的演变
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历史发展
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
《汉语大词典》释义错误的几种类型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的原则
——与《<古代汉语>注释商榷》的作者商榷
语用关系与汉语的词序
(31辑)
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
方言接触对变调语法的影响
论“一音一义”
《中原音韵》的原始著作权和它的基础方言问题
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问题
普通话上声强重音的声学表现
上海话声调右扩展的语音实质
小句焦点的韵律结构类型及其变化
古汉语中宾语的表层隐现条件及其解释
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时制系统研究
被动标记“让”在当代汉语中的发展
羡余否定的类别🧙♀️、成因与功用
说“安”字
(32辑)
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
白语方言的分区——兼论亲缘分类的原则及计量表述
长沙话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
说“们”的位置:从句法—韵律的界面谈起
“主位问”——谈“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
并列结构多语序运筹的机制
字化与现代汉语词汇的生成途径
诗歌格律与汉语节奏研究
从楚简“(美)”字来看脂微两部的分野
论《集韵》异读字与《类篇》重音字的差异
汉语声调的音乐机制——从宋代姜白石歌曲的音乐和格律谈起
“名·之·动/形”结构再探讨
从《左传》的“见”“闻”“伐”看上古汉语的使动构词和被动构词
谈谈“发”和“射”
“酽”字考
悉昙“字本”说源
《李方桂全集》总序
(33辑)
上古汉语有五声说——从《诗经》用韵看上古的声调
《游仙窟》词语试释
近代汉语“喝类语义场”主导词的更替及相关问题
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敦煌变文中“感得VP”结构的句法性质
壮侗语吸气音声母?b?d对汉语方言的影响
论汉语方言的层次分析
广东廉江方言的“将现”体
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
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兼评《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汪🚎、王2004)
试论译借词的判定标准
词类性质的证伪性测试和本体论检讨——从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角度看
关于“索取类双宾语”
也谈感叹句——基于句类的研究
关于“V的V”格式的三点补充
北京话中的“(说)🧜🏻♀️🙋🏽♀️:‘……’说”句式
基本词汇与语言演变
(34辑)
从词源关系看藏缅语名量词演变的历史层次
论方言的语音对应
——以闽语齐韵读音的对应为例
汉藏语系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
从番汉对音看宋元时期北方汉语的日母字
宋元市语“海猴儿”、“海鹤儿”新解
先秦动词类型及词性转化
——从Croft“因果链”假设谈起
“手持”类动词的语义演变和“把”字的语法化
闽西永定客家方言情态标记“可多”及其语法化
表概数“以来”的语义考察
——兼与江蓝生同志商榷
从汕头话的“咀”看汉语的某些“VP+VP”
句式与动词的互动关系
——与“给”有关的句式问题补议
结果宾语结构与结果补语小句理论
助动词“能”的多义性及其选择因素
数量名结构语序及其分布的类型学考察
“都”量化与“(连)XP都”结构
重叠构词法🏓:语序规则🤎、音韵规则、响度规则
——以苏州话为例
多项定语偏正式合格性条件的优选分析
——一个汉语韵律、语义和句法互动的个案研究
苏州方言字书《乡音字类》简介及同音字汇
广东诗洞标话双音节连字调的音系学研究
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
——回复何九盈《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
基本原则》一文
(34辑)
从词源关系看藏缅语名量词演变的历史层次
论方言的语音对应
——以闽语齐韵读音的对应为例
汉藏语系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
从番汉对音看宋元时期北方汉语的日母字
宋元市语“海猴儿”、“海鹤儿”新解
先秦动词类型及词性转化
——从Croft“因果链”假设谈起
“手持”类动词的语义演变和“把”字的语法化
闽西永定客家方言情态标记“可多”及其语法化
表概数“以来”的语义考察
——兼与江蓝生同志商榷
从汕头话的“咀”看汉语的某些“VP+VP”
句式与动词的互动关系
——与“给”有关的句式问题补议
结果宾语结构与结果补语小句理论
助动词“能”的多义性及其选择因素
数量名结构语序及其分布的类型学考察
“都”量化与“(连)XP都”结构
重叠构词法:语序规则、音韵规则🤷♀️、响度规则
——以苏州话为例
多项定语偏正式合格性条件的优选分析
——一个汉语韵律🥐🤰🏽、语义和句法互动的个案研究
苏州方言字书《乡音字类》简介及同音字汇
广东诗洞标话双音节连字调的音系学研究
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
——回复何九盈《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
基本原则》一文
(35辑)
林焘先生学术成就简述
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在王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普通话语音标准中声韵调音值的几个问题
论无指成分
现代汉语作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试论与状位形容词相关的意义关系和句式变换
基于抽象语义参数的词典类型与释义模式相关度分析
分段式语篇表示理论——基于语篇结构的自然语言语义学
吴县老东山话里的“阿VP?”疑问句
汉语方言的分组和官话方言的界定
香港地名中的闽语和客语成分
北方方言和粤语中名词的可数标记
动词重叠三种特殊语法格式的地理分布及相关问题研究
山东栖霞方言的体貌助词“儿”及相关问题
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汉藏语的比较研究
“美”字能归入微部吗?——与梅祖麟商榷
从语言角度论一卷本《般舟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老乞大》几种版本中“和”类词的使用情况——兼及《老乞大新释》的语言性质
《马氏文通》研究在新世纪的新成果——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研究
(36辑)
一生探求💇🏽♂️:结合中西贯通古今立足汉语建设语言理论
——徐通锵先生学术思想评述
濒危语言的田野调查
中国空白语言的田野调查
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派视野下的语言学田野调查
汉语方言调查和方言语音
语音学田野调查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漫谈
台湾南岛语言的田野调查
藏缅语的调查
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问题
中古端、精、见组字在关中方言齐齿呼韵母前的演变
客、赣方言的韵母格局及其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福安话撮口呼的消变
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
中原地区官话方言弱化变韵现象探析
昆明方言的形容词复杂形式
河北威县方言的D变韵
语言接触的一个案例——再谈“V(O)已”
“君美甚”的层次构造及其相关问题
《<游仙窟>词语试释》补议
再论金文中的“戡”字
语气词“了”的“主观性”用法
话题结构在汉语日常谈话中的类型及交际功能
(37辑)
速率与续断——音韵史研究的新视角
论三音节音步的历史来源与秦汉诗歌的同步发展
绍兴方言韵母又读中的元音D和a
梅县音系的性质
闽南漳平(溪南)方言的连读变调
古吴语的指代词“尔”和常熟话的“唔”
——兼论苏州话第二人称代词的来源问题
汉越语关系词层次分析——以帮母字为例
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三)
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
试论普通话疑问语气的声学关联物
从认知语义学看反义词
西学东渐的中国语言学五十年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
——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
Chomsky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udy
(38辑)
语言比较择词的思辨与实证方法
关于上古汉语核心词表的确定的几个问题
——评《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陈、汪2006)
基本层次范畴与核心词集构建
Grammaticalization as an Areal Phenomenon
—The Case of East and Mainland,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Concepts.of Cornplexity and Maturation
从隐含到呈现(下)一词汇变化影响语法变化
言说和求索对象标记的来源
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
“有+VP”的功能特性
《经典释文》“或音”“一音”研究
赵少咸《经典释文法氏校语录》批校之音读考辨
王质《诗总闻》叶音性质与宋代语音史问题
清代来华西方人所描述的官话音及基础方言
从《书学慎余》看康熙年间的河南柘城话
两汉鱼侯分部
“美”字的归部问题
闽蜀同风与方言
《直说通略》和它的语言特色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