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首發)
曹建敦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簡文:不智(知)亓(其)啓卒夌行述(遂)入王卒而毋(止)帀(師)【簡七】徒虖?
“啟”,故書多訓為開🖕🏼,此處有表示在前之意👧🍑。[1]《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孔疏:“凡言左右,以左為先😈,知啟是左也。名之曰啟♌️🧘♀️,或使之先行。《詩》云:‘以先啟行。’服虔引《司馬法·謀帥篇》曰:‘大前驅啟,乘車大晨,倅車屬焉’💼。”《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鄭箋:“二者及元戎🧑🏻🎓,皆可以先前啓突敵陳之前行。”《後漢書·岑彭傳》:“彭殿為後拒。”李賢注:“凡軍在前曰啟,在後曰殿🧕。”《逸周書·武順》:“五五二十五,曰元卒☝🏿。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後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三右一長曰正🌔,三正一長曰卿。三卿一長曰辟。”《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後入者,舉為最殿🥔。”啓卒,陣行中先啟行之卒(非單個兵卒,指單元步卒)👧,也即前卒🧑🏿💼。下文云入王卒然後止師徒,當是在居前之卒犯行而進入王卒之行列(中軍)時。
“夌”🐏,原考釋者釋作“”🦨,讀為“垂”🧑🏼💻,誤。此從程燕釋🔕,[2]讀作陵🪜,字或作凌。《楚辭·國殤》⚈:“淩餘陣兮躐餘行。”王逸注:“淩,犯也。”《文選·司馬彪〈贈山濤〉》“上淩青雲霓”,李善引《蒼頡篇》曰:“淩🥛,侵也”《國語·吳語》:“大夫國子興其眾庶🤦🏻♂️,以犯獵吳國之師徒🕵🏼。”先秦治兵或戰鬥中🧑🏼⚕️,爲了保證陣行的整體戰力🍼🙎🏽♀️,要求部卒行列整齊🧚🏻♂️🤜🏼,不得亂行⚜️。《孫子兵法·地形篇》:“陳兵縱橫曰亂🤸👨🏼🎓。”《墨子·兼愛中》:“士問鼓音🕍,破碎亂行⚂。”陵行🌜,指侵犯其他行列,即文獻之“干行”🤏🏽。[3]
簡文🏇🏻:安得其(猨)旗♧?
先秦旗幟,縿是旗面的主體,上繪有與其等級相稱的畫章(物象)。《儀禮·鄉射禮》:“旌各以其物。”《國語·吳語》𓀛:“審物可以戰乎?”韋昭注:“物,旌旗物色、徽幟之屬🤙。”《周禮·春官·司常》記載有所謂“九旗”👩🏽,其畫章有 “日月🍺、交龍、熊虎、鳥隼、龜蛇”等🚣🏽♂️👱🏽♂️。河南淮陽馬鞍塚戰國晚期車馬坑出土的紅色貝旗,是以貝殼綴成的花瓣紋為畫章☆,旗一面每組用八枚海貝,旗另一面每組用四枚海貝,用線綴成四瓣的花紋,排列整齊👩👩👧👦。[4]先秦時,亦或以旗幟上面所繪的物章命名旗幟,如《左傳》記載有“鄭伯之旗蝥弧”(隱公十一年),“趙簡子之蜂旗”(哀公二年),是以蝥和蜂為畫章。
先秦田獵以及軍事行動,皆建旗。《周禮·春官·司常》:“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裏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鄭玄注🐤:“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裏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凡祭祀🧚🏼♀️,各建其旗。會同、賓客亦如之👨👨👧👧🫴🏿,置旌門🏃🏻➡️。大喪,共銘旌,建廞車之旌👧,及葬亦如之。凡軍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甸亦如之。”
先秦戰爭中🏂🏽,多有得對方戰旗之舉。《尉繚子·兵教上》有“戰勝得旗”之說。《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獲其蜂旗”👼🏽,“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簡文之“猨旗”,應指繪畫有猨作為物章的旗幟。簡文意指,因楚師不繼,怎麼能獲得敵人的旗幟呢🪦?即未能取勝。
簡文:澫(烈)【簡13】以戕士🏌️,乔(高)山以退之。
整理者將“戕士”與“喬(高)山”連讀🔯,可商🧖🏼♀️。茲據文意改讀為“澫(烈)以戕士,喬(高)山以退之”🕟,並與簡13 拼接。
“以”,承接連詞,與“而”同🐵🏦。如《易·豫卦·象傳》:“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經義述聞》王引之按云:“下‘以’字💦,而也。”[5]之🔹,語助詞🧌,古書常見。[6]如《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上幾例“之”用於不及物動詞後2️⃣🧝🏿♂️,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古代兵家要求退卻時要像山一般穩重🗂🕰,沉著冷靜🏚。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十陣》云:“山而退。”《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退卻之時最易導致陣行混亂從而遭到敵人攻擊,所以要求退兵時要井然有序,《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楚邲之戰,士會“殿其卒而退”,即其例🧞♀️。今日習語“兵敗如山倒”🚖,可與簡文反觀。另🧑🏿🦲,古人亦多以山立來形容人的穩重行為或狀態。如《禮記·玉藻》:“山立。”鄭玄注:“不動搖也。”《禮記·樂記》🆑🧏♀️:“揔干而山立🧚🏿♀️。”簡文意思是說退兵時如高山般穩重🧑🔬🧜🏽♂️。
簡文:檐(擔)[7]徒,州(周)其徒衛。
“州”👨🏻🚀,讀為周😡,二字通假例證較多🥷🏽,[8]不舉。周,周匝🧑🏻🎤,繞也😸。簡文用為動詞,指徒衛環繞一周。《國語·吳語》:“周軍飭壘🔼。”韋昭注🧢:“周,繞也。”《山海經·海外西經》:“兩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周,猶繞也。”徒衛🚡,護衛步卒。《左傳·文公七年》:“乃多與之徒衛。”先秦時期的軍事防衛,往往佈置兵卒環繞所要保護的對象🪈,形成一个密集的防御圈,如此則防守會更為嚴密👒。古有“周衛”之說🫳🏽,《周禮·天官·掌舍》☝️:“設梐枑再重。”鄭玄注:“玄謂🦸🏼🧑🏻🦯➡️:行馬再重者,以周衛有外內列。”孫詒讓《周禮正義》云:“周衛🛎,周帀王舍為藩衛👲。”[9]此雖然是環繞王舍⌚️💿,但可見先秦護衛之佈置情況。按:由於簡文殘缺🧑🏻💼🥲,文義不明,“擔徒周其徒衛”目的不明;簡文或“擔徒”與下連讀,均存疑。
[1] 于省吾先生對“啟”字論述尤詳,參《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287—291頁。
[2] 程燕:《讀<上博九>劄記》,簡帛網,2013年1月6日🧑🏼🦳。
[3] 《國語·晉語五》:“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獻子執而戮之🛖。”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第13頁。
[5]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6]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31—732頁。
[7] 簷字考釋參于省吾先生《鄂君啟節考釋》一文,載於《考古》1963年第6期,第445—446頁♤。
[8] 宗邦福等《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43頁🤕。
[9] 孫詒讓:《周禮正義》卷11🍫,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25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1190曹建敦: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古代旗帜上有画上猿猴的吗?我不太相信!
先秦時期的毳冕,上衣以五彩繪繡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繡黼🦴、黻二章。鄭玄注:“毳,謂畫虎、蜼🚴🏽,謂宗彝也🙈。”則毳冕服章以畫有老虎和蜼的宗廟彝器為首章🤕。蜼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長尾猴✪,黃黑色,尾長數尺👮🏻。《爾雅·釋獸》𓀉:“蜼,仰鼻而長毛。”郭璞注🧑🏿🚀:“蜼,似獼猴而大⚂。”因虎、蜼兩獸的身上有貼體的毳毛,故合稱為毳。據鄭玄等解釋🚬,以畫有老虎和蜼的宗廟彝器為首章,取虎象徵威猛,猴象徵智慧之義。當然🤦🏻♀️,經學家說法也不一定正確,但畫猴子是不用懷疑的。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984